首頁 企業 NVIDIA 添加液冷 GPU 以實現可持續、高效的計算

NVIDIA 添加液冷 GPU 以實現可持續、高效的計算

by 哈羅德弗里茨

為了響應高性能、綠色數據中心的號召,NVIDIA 宣布推出液冷 A100 PCIe GPU,這是用於主流服務器的液冷 GPU 系列中的第一款。 NVIDIA 在台灣的 Computex 2022 期間宣布了這一消息。

為了響應高性能、綠色數據中心的號召,NVIDIA 宣布推出液冷 A100 PCIe GPU,這是用於主流服務器的液冷 GPU 系列中的第一款。 NVIDIA 在台灣的 Computex 2022 期間宣布了這一消息。

作為建立同時提供高性能和能源效率的數據中心的日益增長的運動的一部分,Equinix 的邊緣基礎設施負責人 Zac Smith 致力於儘自己的一份力量來實現氣候中和。 Zac 為全球服務提供商 Equinix 管理著 240 多個數據中心,因此他熟悉減少碳足跡對氣候變化影響的重要性。

Zac 回憶說,他支持的 10,000 名客戶指望他的團隊提供更多數據、更多智能,而且通常使用 AI,而這些客戶希望以更可持續的方式交付。

標誌著效率的進步

截至 4.9 月,Equinix 已發行 XNUMX 億美元的綠色債券。 這些是投資級儀器,Equinix 將通過優化電源使用效率 (PUE) 來減少對環境的影響,PUE 是數據中心使用多少能源直接用於計算任務的行業指標。

數據中心運營商正試圖將該比率削減到更接近理想的 1.0 PUE。 如今,Equinix 設施的平均 PUE 為 1.48,而其最好的新數據中心則低於 1.2。

根據 PUE(插圖)衡量,Equinix 在其數據中心的能源效率方面取得了穩步進展。

20 月,Equinix 開設了一個專門的設施來追求能源效率的進步。 這項工作的一部分集中在液體冷卻上。 液冷誕生於大型機時代,成熟於人工智能時代,如今以芯片直冷的現代形式廣泛應用於全球最快的超級計算機內部。 液體冷卻是 NVIDIA 風冷 GPU 加速計算的下一步,它在 AI 推理和高性能計算作業上的能效比 CPU 高出 XNUMX 倍。

如果將全球所有運行 AI 和 HPC 的純 CPU 服務器切換為 GPU 加速系統,則每年可節省高達 11 萬億瓦時的能源。 這相當於超過 1.5 萬個家庭一年消耗的能源。

NVIDIA 通過發布其首款使用直接芯片冷卻的數據中心 PCIe GPU 來加強其可持續發展工作。 Equinix 正在鑑定 NVIDIA A100 80GB PCIe 液冷 GPU 在其數據中心的使用,作為可持續冷卻和熱捕獲綜合方法的一部分。 這些 GPU 現在正在提供樣品,並將於今年夏天全面上市。

節水節電

根據 Zac 的說法,NVIDIA PCIe GPU 是 Equinix 實驗室推出的第一款液冷 GPU,Equinix 客戶正在尋找可持續的方式來利用 AI。

數據中心運營商的目標是淘汰每年蒸發數百萬加侖水來冷卻數據中心內空氣的冷卻器。 液冷系統有望在集中於關鍵熱點的封閉系統中回收少量流體。

在單獨的測試中,Equinix 和 NVIDIA 發現使用液體冷卻的數據中心可以運行與風冷設施相同的工作負載,同時使用的能源減少約 30%。 NVIDIA 估計液冷數據中心的 PUE 可能達到 1.15,遠低於其風冷數據中心的 1.6。 液冷數據中心還可以將兩倍的計算量裝入相同的空間。 這是因為 A100 GPU 僅使用一個 PCIe 插槽,而風冷 A100 GPU 則使用兩個。

至少有十幾家系統製造商計劃在今年晚些時候將這些 GPU 整合到他們的產品中。 它們包括華碩、華擎科技、富士康工業互聯網、技嘉、新華三、浪潮、英業達、Nettrix、QCT、超微、Wiwynn和xFusion。 NVIDIA 還展示了 HGX 參考設計和液體冷卻的 H3 GPU。

全球趨勢

亞洲、歐洲和美國正在製定能效標準的法規,這促使銀行和其他大型數據中心運營商評估液體冷卻。 而且該技術不僅限於數據中心。 汽車和其他系統需要它來冷卻嵌入密閉空間內的高性能係統。

可持續發展之路

當被問及時,扎克解釋說,這是液冷主流加速器登場之旅的開始。 NVIDIA 計劃在明年跟進 A100 PCIe 卡的版本,使用基於 NVIDIA Hopper 架構的 H100 Tensor Core GPU,並打算在其高性能數據中心 GPU 和 NVIDIA HGX 平台中支持液冷。

為了快速採用,當今的液冷 GPU 以更少的能源提供相同的性能。 未來,NVIDIA 預計這些顯卡將提供以同樣的能量獲得更高性能的選擇; 用戶說他們想要的東西。

了解更多關於新 A100 PCIe 液冷 GPU.

參與 StorageReview

電子報 | YouTube | 播客 iTunes/Spotify | Instagram | Twitter | Facebook | 的TikTok | RSS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