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企業 WD 和 Seagate 何時會過渡到閃存供應商?

WD 和 Seagate 何時會過渡到閃存供應商?

by 布賴恩·比勒

如果您聽到直言不諱的閃存小販的宣言,我們就會相信硬盤驅動器已經死了,接近死了,或者至少閱讀了臨終關懷小冊子。 儘管在企業中發現了不斷膨脹的數據集,但很容易嘲笑這樣的說法,宣稱它們是過度活躍的營銷人員的宣傳。 問題是,閃電俠可能是對的。 反對在企業中採用閃存的主要理由是每 GB 的成本,這很有趣,因為它意味著一些事情; 最明顯的是,許多 IT 商店是由天生目光短淺並且可能未受過現代技術教育的決策者經營的(考慮到閃存業務中的銷售人員數量,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閃存價格的下降速度非常快,根據我們看到的數據,在未來 3-4 年內,主流企業閃存實際上可能會達到 50/GB 的水平,從而有力地蠶食硬盤驅動器的領域。 


如果您聽到直言不諱的閃存小販的宣言,我們就會相信硬盤驅動器已經死了,接近死了,或者至少閱讀了臨終關懷小冊子。 儘管在企業中發現了不斷膨脹的數據集,但很容易嘲笑這樣的說法,宣稱它們是過度活躍的營銷人員的宣傳。 問題是,閃電俠可能是對的。 反對在企業中採用閃存的主要理由是每 GB 的成本,這很有趣,因為它意味著一些事情; 最明顯的是,許多 IT 商店是由天生目光短淺並且可能未受過現代技術教育的決策者經營的(考慮到閃存業務中的銷售人員數量,這似乎是不可能的)。 不過,閃存價格的下降速度非常快,根據我們看到的數據,在未來 3-4 年內,主流企業閃存實際上可能會達到 50/GB 的水平,從而有力地蠶食硬盤驅動器的領域。 

支持硬盤驅動器的下一個常見論點是容量。 今天我們有 6TB 的硬盤驅動器,隨著 HAMR 和新技術的出現,在不久的將來,HDD 市場的每個磁盤容量將超過 10TB。 不過,在 HAMR 商業化之前還有很多障礙,如果我們認為 SSD 不會在容量上實現類似的飛躍,那就太愚蠢了。 裸片縮小和 NAND 質量改進肯定比盤片密度增長更快(按百分比增長),我們不要忘記美光、閃迪/東芝、海力士和三星已經走在下一代閃存技術的道路上,這將使 SSD 最早在明年實現重大飛躍(容量、耐用性和寫入性能)。 雖然傳統 SSD 目前的最高容量大約低於 2TB,但即將到來的一些重大步驟將繼續在容量方面給硬盤業務帶來壓力,一家 SSD 供應商預計 16 年可能會出現 2016TB 的驅動器。這假設堅持使用 2.5"外形尺寸也比大容量 3.5" 硬盤驅動器具有更高的驅動器密度。 

在剩下的三個硬盤廠商中,東芝是唯一一家通過與閃迪合資投資NAND工廠的廠商。 WD 已對 Stec 和 Virident 等閃存存儲公司進行了大約 XNUMX 億美元的投資,並在其 HGST SAS SSD 產品線中進行了大量工程設計; 但是他們不生產自己的閃光燈。 希捷最近希望在企業閃存驅動器市場重新煥發活力,但也沒有工廠。 這裡的大問題是,隨著這兩家公司不斷改進產品並嘗試將更多基於閃存的存儲推向市場,NAND 供需的嚴酷現實將浮出水面。 

在大規模驅動器級別使用閃存取勝的唯一方法是擁有自己的 NAND,客戶端(消費者)SSD 人員已經通過艱難的方式學到了這一點。 一個看似由 100 個前 RAM 人轉變為 SSD 供應商的市場,現在已經減少到 8 或 9 個。 即使是該列表的後半部分也沒有從銷售 SSD 中獲得多少利潤,因為他們從主要供應商之一那裡支付現貨價格購買 NAND。 結果,這些公司在構建驅動器時沒有獲得額外的工程收益,最終產品因此受到影響。 除非你是美光、閃迪、三星或東芝,否則它是站不住腳的,也是不可持續的。 

在企業方面,還有更多的迴旋餘地,因為像 Fusion-io 這樣的公司可以利用工程優勢來製作與 NAND 無關的驅動器設計。 NAND 價格波動對這樣的公司的利潤率影響很大,但鑑於它們的單位產量較低,與投資自己的 NAND 生產相比,他們最好談判長期合同。 對於希捷和西部數據來說,他們本應成為閃存業務的福特和雪佛蘭,但他們根本無法依賴現有的 NAND 供應商來長期供應它們。 考慮到對閃迪、三星、東芝和美光自己的閃存產品的需求增長,這甚至可能是不可能的。 晶圓廠寧願回賣給自己,繼續利用固有的工程優勢,將自己的NAND作為核心競爭優勢,同時以犧牲他人為代價搶占市場份額。 

聽起來微不足道吧? 去建一個晶圓廠,瞧,問題解決了! 但是,當然,這不是微不足道的。 完成它需要數年和數十億美元。 然而,硬盤供應商必須這樣做才能保持相關性,甚至可能在業務中保持相關性。 硬盤驅動器不會很快消失,但顯然是不祥之兆,僅靠磁盤驅動器創新並不能解決存儲市場在未來十年面臨的問題。 是的,大容量歸檔驅動器以某種方式只需要在偶然的機會數據被請求時打開電源是很棒的,但它聽起來也很像 SSD,它已經可以做到這一點。 “存檔用SSD?哈哈哈,我們買不起!” 好吧,也許不是今天,但讓我們更有遠見; 在短短兩三年內,情況很可能就是這樣。 但問題是,驅動器標籤上會出現誰的名字? 

討論這個故事